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勘察设计>>人物风采>>

人物访谈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辉
 

  赵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国际金奖1项(《贵州省黔东南州占里/大利村保护发展规划》,新加坡规划师协会奖)、国家金奖1项(《汶川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4项;累计获省部级规划设计奖20余项。

  在村镇规划和建设初期,要提前考虑城镇布局、产业布局、文脉传承、内生动力的和谐共赢与成长空间,这项工作考验和见证规划设计师的功力与视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黑城村等“脱贫攻坚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示范”案例的规划建设带给人很多感动和思考。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在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领域耕耘多年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辉,近距离了解他和他的团队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Q

  记者:赵院长,您好!您是我国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专家,有着多年的从业经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2019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您带队推动了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黑城村的示范建设工作,并积极探索了共同缔造活动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社会治理工作同步推进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团队所做的探索和实践?

  赵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17年8月,王蒙徽部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起草过程中提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并写入文件。2018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五共”机制。

  2017年11月,部党组第41次会议,王蒙徽部长主持并研究决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点帮扶的4个贫困县中各选一个村开展“脱贫攻坚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示范”,通过示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模式。这四个村分别是:青海省湟中县黑城村、青海省大通县土关村、湖北省麻城市石桥垸村丁家寨塆、湖北省红安县柏林寺村黄格塆。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作为国内建筑设计行业领军企业,承担了黑城村的共同缔造技术支撑工作。自2018年3月起,集团总裁文兵亲自挂帅,由下属企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即大家熟知的“中国院”)总牵头,调集精兵强将组建了涵盖规划、建筑、景观、社会组织、市政工程等多方面人才的工作团队,进驻现场开展工作。

  黑城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是青海省黄金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村域面积774.9亩,现有住户68户、275人, 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约80人、党员23人,2017年人均收入9800元,2016年脱贫,现为巩固期。黑城村是个紧邻镇区、交通便捷的“城中村”,乡村特征显著,拥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千年古堡、明长城和黑古城两个省级文保单位(两城),位于青海湖→塔尔寺→贵德的黄金游线上(一线),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有较好基础(三业),金银器加工、传统建筑彩绘、木雕、藏毯制作、酿酒、刺绣等手工艺技术传承悠久(六艺),“千年、一线、两城、三业、六艺”优势突出。同时,黑城村也存在明显的建设发展短板,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着村庄基础设施落后,给水主管道过细、污水管破损、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废弃,农户旱厕卫生条件差等诸多问题;村内公共活动场地狭窄,道路破损较多;私搭乱建严重,垃圾杂物、建筑废料等散乱堆放;建筑风貌和村内公共环境乡土文化特色不足。在村集体经济建设方面,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年收入低、发展动力不足的突出问题。

  刚刚开展工作的时候,村民观望情绪重、缺乏目标,中国院团队对症下药,下大力气解决村民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先后召开了5次村民培训会以及70多场座谈会、专题讨论会、村民代表大会。帮扶技术团队与村内能人巧匠、乡贤等座谈,对村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摸底。同时,播放郝堂村、十八洞村等案例,深入普及讲解“四清、四化、五改”内容。形成了一目标、三基础、两期八阶段和两抓手的工作模式,探索出“村民专家手拉手”共谋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法,丰富了乡村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赵辉代表项目组和黑城村村民沟通村庄改造设想

  回顾黑城村的共同缔造工作,有以下四个关键期:

  (1)发动期(2018年3月~4月)

  此时,工作组在“做”,村民在“看”;工作组在“讲”,村民在“听”;工作组很急迫,村民在观望。一时间,工作组一筹莫展,陷入了困境。

  (2)转变期(2018年5月~6月)

  通过工作组的不懈努力,村民的态度有了令人欣喜的转变。现在回顾这个过程,有三个关键举动:一是2018年5月技术人员驻村发动村民。二是组织村民进行参观考察。2018年5月开始,工作组陆续组织村民参观袁家村、马嵬驿和北京崔各庄果园村史馆,好的村庄风貌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热情。三是培训学习。2018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村民代表赴北京参加共同缔造培训会,邀请了国内乡村建设优秀典型的代表人物到场介绍传授乡村改造和村民组织的事迹经验,对大家触动很大。

  (3)显效期(2018年6月~7月)

  这个阶段,村民角色出现了重大转变,大家切实感受到共同缔造带来的幸福感。在搭建组织、掌握谋划、自发四清、主动建管、壮大产业、美化活化六个方面,村民从最开始的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变为可以配合工作,最后成为主动干事情的主角;工作组由最初的把控全局,到后来的主要谋划,最后变成了辅佐主角的参谋。

  (4)夯实期(2018年7月~8月)

  这一阶段,成立了以村民为主体,由湟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监站、市政设计院共同组成的“施工监管小组”, 多方协力、共同监管,在展开村庄改造建设工作的同时,逐步探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商共治”的村庄治理体系机制和组织架构,初步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

  专家团队以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为工作目标,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工作途径,瞄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开展工作。规划师从村民的需求角度出发,规划和实施给水、排水、垃圾和燃气等市政公共设施;建筑师与能人工匠融合设计、践行乡土再造,把使用功能的改善和风貌的提升、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景观师探索乡土景观的材料与方法,结合村民的投工投劳共建美丽家园。

  最后,我们收获了喜人的“五共”成果:一是决策共谋。村民共谋方案,垃圾分类、村民广场、公厕建设专项讨论如火如荼;村民共谋项目,共同谋划决议事项,明确重点攻坚工作计划及完成时间,落实资金出处、部门和负责人;村民共谋组织,搭起了“一会、一组、两委、三部”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村民共谋制度,“一会、一组、两委、三部”的组织章程,《村庄建设工程管理办法》《资金共管账户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村规民约》相继出台。

  

  “一会、一组、两委、三部”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

  二是发展共建。大家群策群力、投工投劳。全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劳动力均为村民,挖掘机等施工设备也由村民提供,4个月累计投入近800人次,极大降低了基础设施改造的人工成本,节约项目人工成本40%;村民自觉组织,全面四清。不到一个月时间,14处环境问题全部整改落实;村民还自发成立“共建小组”,50余人主动无偿上山采石,用于村路、巷路两侧环境美化,仅石材一项就节省材料成本12万元;村里的党员带头奉献,振兴乡土文化。村支书蔡生录主动将自家空置的老宅无偿提供给村集体共建“村史馆”,传承历史、教育后人。黑城村能人代表、党员都占才主动提出义务投工到村史馆建设中,敢为人先,带领村民为村庄的共同缔造贡献力量。青年能人都文武在外创业多年,主动返乡发展,挖掘本村六艺、冬虫夏草等农特产品资源,打造“黑古城”电商平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是建设共管。通过能人带队,实施严格监管。黑城村的老书记蔡占录听说村里开展共同缔造工作,专程返乡带头监督施工安全与质量。村民主体成立“保护监督组”,并下设“施工监管小组”“财务监管小组”“环境保护小组”和“纠纷调解小组”。施工监管小组拟定《黑城村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暂行办法》,对村庄建设项目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进行必要监督、监管;超出监管能力的工程由保护监督组负责委托适当的监理公司或个人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监管,工程监理所需费用从工程项目费用中支出。财务监管小组对村庄资产进行监管,建立专门账户,村干部不插手,理事会成员不领取报酬,做到收入有数、支出明白、阳光操作;同时定期委托第三方审计公司对村庄账户进行审计,审计费用从全年村庄预算中支出。成立“小手拉大手”环境保护小组,由学龄儿童担当“文明家园”监督员,组织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对破坏环境卫生、损坏公用设施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劝阻,并按月度、季度、年度制定考核打分计划和标准,将考核标准在全村公示,还设立了奖惩制度。纠纷调解小组及时处理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掌握村庄规划方案的基本情况,开展公共环境和公共卫生领域日常监督检查,按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检查记录工作,并督促整改。

  四是效果共评。民意主导,公正选评。通过村民代表推荐、村民集体打分表决,鼓励先进、汇聚民声,促进村庄建设工作的长效推进。

  五是成果共享。凝聚民心,共创幸福生活。通过共同缔造工作,黑城村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通过村民投工投劳、自愿出资、就地取材、废料利用等多种方式,节省建设成本270余万元,约占投资预算近30%。

  

  村民投工投劳整治环境的开工仪式

  黑城村基于共同缔造理念,以村民为主体,通过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将政府部门从大家长变为指导员、辅导员;让帮扶团队从专家到主谋,最终变成了参谋;使村民百姓从观众到配角,最后成了主角,三方合力,充分激发了黑城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激活了黑城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了高原美丽乡村的共同缔造,完成了黑城村治理新模式的探索。

  今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考察青海时,专程走访了黑城村,看望慰问村民并指出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让各族群众生活更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Q

  记者:短短八个月的时间,共同缔造理念得以在黑城村落地生根,实现了乡村价值和魅力的提升,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还原并美化了乡村的质朴风貌,升级了黑城村的人居环境。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果,是否与城镇院在村镇工作领域的多年积累和深厚底蕴有关?

  赵辉: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其下属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中央直属设计公司,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并较早获得对外经营权的设计企业之一。

  中国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城镇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那时我国尚未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化的村镇规划建设专业和行业管理体系。当时,在原国家建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农村房屋调查研究组”,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开始进行农村房屋情况的调研和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工作。1981年,在农村房屋调查研究组的基础上,以其中部分同志为主,组建了“农村建筑研究所”,并于198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村镇建设研究所”,在原国家建委农村房屋建设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指导全国的村镇规划设计研究工作,这就是城镇院的历史由来。

  40余年来,我院的发展壮大与我国的村镇建设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事的工作涵盖了村镇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协助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村镇建设有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编制和管理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开展村镇规划与设计实践等工作。城镇院是我国村镇建设领域多个国家级学术机构的挂靠单位,多次组织相关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常年开展专业人员、管理干部的技术培训,并协助相关部委和机构组织开展全国性的行业规划设计竞赛和评选工作以及专业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等工作。一直以来,城镇院都是我国村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力助手,所从事的事业也始终处于我国村镇建设领域的前沿和领先地位。

  长年以来,城镇院人传承着老一辈村镇建设工作者扎根乡土、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始终砥砺前行,形成了作风扎实、不畏艰苦、能打硬仗、敢闯敢拼的团队精神。我已经在城镇院工作23 年了,从报到第三天就跟着前辈先生出差近一个月开始,逐渐适应吃住在村里的工作方式, 慢慢学会怎样跟操着各种方言的老百姓沟通、怎样把规划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渐渐了解什么是村镇工作,逐步找到村镇工作的节奏和状态。城镇院就像一块磨刀石,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得到了脱胎换骨的磨练;城镇院也像一块试金石,千锤百炼、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金子。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一些人慢慢分流到不同的领域和行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留下来的都是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真正热爱村镇工作的人。市场在发展,设计手段和节奏在变化,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但城镇院宝贵的精神传承永远不会变。

  一直以来,城镇院牢牢树立大局观和全局观,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形势,紧跟国家的村镇发展节奏,始终保持与有关部委的密切交流和工作配合,精准把握政策和行业的最新动向,在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默默耕耘,尽力夯实全方位工作的基础。村镇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我们直面乡村最质朴的人情和风貌,直面乡土中国带来的强烈冲击。我们在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40余年的锤炼和付出,收获的是越来越深厚的情感积淀和休戚与共的情怀,之前几十年我们参与的村镇工作,相较于王蒙徽部长提出的共同缔造理念,虽然是分散化、个案化、片段化的感性积累,但在国内也已经有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基础。

  2018年,中国院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脱贫攻坚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示范”在青海所做的工作,由集团领导亲自挂帅,把不同的部门骨干抽调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对所有人,尤其是年轻设计师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也是职业生涯的一次提升,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积累过程,在这次试点中摸索到的工作思路、流程和方法,在此后的乡村改造建设项目中都得到了主动的应用。我们把之前几十年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碎片化所得,变成了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更系统、更有前瞻性的凝练总结。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带领下,与几家合作单位合力,不断进行头脑风暴,不断磨合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加上黑城村的工作基础相对较好,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通过我们的努力,证明了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这条路径是可行的,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至少我们在慢慢解决一些短板问题,也在逐渐探索适应不同地区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Q

  记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每年都会开展全国村庄建设调查工作,您认为这项工作的意义何在?在2019年调查工作的4大类46项指标中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结合这几年的调查工作与农村建设住房试点工作,能否形成一个村庄建设案例库,针对不同地域的村庄进行分类,为不同类别的村庄规划出不同的发展愿景,甄选出不同的技术路线,便于村庄对标对表,发展自己的特色?

  赵辉:“全国村庄建设调查”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意义重大。这项工作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14年起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调查工作,当时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基本状况。调查范围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内容包括垃圾、污水、供水、绿化、亮化等人居环境指标,从而不断完善住建系统信息档案。调查数据多次呈报给党中央、国务院,为起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也是掌握和评价地方工作情况的重要参考。据了解,各省(区、市)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时,普遍以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这项工作调查的最初指标设计了30余项,根据工作需要和情况变化,每年不断完善、新增指标,补充指标解释。

  从工作目的出发,村庄统计“宜简不宜繁”,全国村庄建设调查的指标设定和数据采集主要用于掌握全国大尺度范围的情况和基本面的情况,覆盖内容已经较为全面,虽然表格填报要求具体到以行政村为单位,但在我们相关的研究工作中主要关注数据的汇总意义,并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侧重:一是差异比较。比如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通过数据对比,看看不同地区的差异在哪里?看看城乡的差异,找到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二是动态比较。通过多年积累的数据,看出乡村地区的历年变化情况,得出国家或地方政策影响情况,进行效益评估等,从而有的放矢补短板。三是点面对比。结合基本面的情况与个体化的特征,进行实际问题分析,采取点面结合、问题导向的方式,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另外,相比于指标设定,当前更加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培训,普及统计知识,降低填报错误率。

  基础数据采集与案例是有区别的,数据针对所有村庄,属于面上数据,用于掌握全国大尺度范围的情况,这个工作必须要在全国层面强化制度。而案例属于点上采集,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分类,在农村工作中一直强调“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以省、地区为单元特点,进行村庄分类,筛选典型案例,形成优秀经验与做法,现实指导意义更强。

  另外,借鉴以往乡村建设相关案例选编、汇编的经验,要特别重视本土地域特征和历史传承的问题,要考虑到乡村的复杂性和差异化——“百里而异习, 千里而殊俗”。我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推出一些通俗易懂的、指南类的手册和读本的意义更大、现实价值更高。

  Q

  记者: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规划方式创新应是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也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的主要抓手。您认为要如何进行乡村规划方式创新?是否能够实现以规划引领的多方参与,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赵辉:过去的乡村规划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实用;二是看不懂;三是难落实且缺少管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工作出发点有偏差,有时是完成任务、做政绩的运动式工作;或者是受利益驱动的行为,如为了取得土地指标、吸引投资、争取项目等。第二,不顾实际、照搬照抄城市。第三,缺乏调研,公众参与不足。更进一步剖析,还是因为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的振兴理解不深刻、贯彻不到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规划技术人员不了解农村和农民,本土经验不足、在地实践能力不足;另外,行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范式规程和技术标准引导也不足。

  要想实现乡村规划方式的创新,第一,理念层面要纠偏。一是要以人民,尤其是以农村居民和本地居民为中心;二是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明晰乡村生活的实际需求;三是要虚心向农民、向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学习。第二,技术层面要求实。近年来,各有关部委发布的文件,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5年11月24日《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9月14日《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2018年9月18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年2月22日《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以及其他有关部委发布的2019年1月4日《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2019年6月8日《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都有一些共性要求:多规合一、突出特色、实用易懂、村民主体。第三,落实到具体操作方面,一是要内容创新。因村施策、分类引导。突出问题导向,面向发展可能和实际需求,灵活取舍、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刚性约束保底线,如生态、安全问题,基本设施保障等;动态弹性促发展,如风貌引导、产业提升等;另外,要会算经济账。二是要成果(形式)创新。易懂易用利管理,村规民约巧结合。三是方法创新。规划师要驻村工作,开门编规划,跟进项目计划,提供陪伴式服务、动态实施指导等。

  乡村建设工作与城市建设工作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农村土地的权属是集体所有;其次,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离不开广大村民能够共同参与、共同获益的村集体经济的壮大;第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有别于城市,更大程度上延续着传统的乡土人文特征。以上特点使得乡村建设工作与村民的生活和发展诉求更为密切、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民生问题,也因此更能获得农村居民的关注热情。由此而言,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乡村发展特征,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多方面工作要求出发,做好乡村规划,是能够肩负起“引领”乡村建设健康发展使命的。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乡村规划”并非传统意义上单纯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既是乡村物质条件、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也是凝聚民心、激发乡村活力、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全链条、全过程。乡村规划工作也要从固化、静态、较为单一的发展蓝图编制的技术工作视角转变为持续性、动态化的社会建设工作视角。

  总之,实现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这项工作真正的难点是怎样认知乡村,怎样认知农民,如何让规划落地实施,进而达成目的。中国乡村建设改造的几十年历程,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微小的一个瞬间,因此,我们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破解关键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去慢慢沉淀,也需要我们这些从业者拥有很强的工作定力,真正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此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规划引领”并不是“规划师引领”,地方政府和规划师不能包打天下、大包大揽, 而是要以村民为主体,激发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内生动力,还要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参与,如政府和社会力量等, 考虑多方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创新,包括村民自治组织的机制创新、外部制度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从已有案例来看, 我认为要想取得这样的成果,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领头羊。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党建引领,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人心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的活力,让乡贤、能人带领村民一起努力,还要把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才吸引到农村创新创业。二是要有比较有力的村集体经济保证,通过各类经济合作社或者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基础和民心纽带。三是要有一定基于地域、历史、产业等特色资源传承的乡村文化共识。无论是基于宗族血缘,还是传统文化特色,或是产业分工协作,一个村子需要有一条具有共识性的精神纽带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Q

  记者:现在的农村住房建设,已经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发展。高品质的农房建设伴随着“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将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充实、可持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助力。您能否结合实例,讲讲您的探索和思考?

  赵辉:我国农村住房的建设已经从过去单纯注重物质硬件改善向品质提升和精神层面需求满足并重的方向转变。如今,各地的乡村住宅建设开始向着中国乡土特色发展,涌现出一批新京派、新徽派、新杭派、新粤派等新乡土民居的建设。

  高品质农房首先是在中国土地上、在华夏文明的滋养下生长出来的,只有中国乡村的所有村民都住上属于我们本土文化的房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以我院近期参与和阶段性完成的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的寿山乡的新闽派民居试点为例。一开始,村民也希望盖小洋楼、住洋房,但是通过我们的文化引导,他们越来越认同只有乡土的东西才能吸引外面的人们关注他们的生活,才能带来更多的发展希望,村民们便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和想法。

  其次,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建筑结构、隐蔽工程、房屋质量方面容不得半点马虎。如今大部分新建农房的质量都没问题,但在精细化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还有着较大的不足,农房要经济实用,但不是廉价凑合,一些地方建设标准过低,需要特别注意。

  再者,我们要给村民一定的灵活度,以往的新农村建设户型单一、设计单调,放眼看去家家都一样,不是完全按需设计。我们这次在黑城村共同缔造的设计走进每家每户,充分了解大家的需求,做到统一尺度下的各有特色。

  最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不仅仅是建筑,还包括乡村景观、道路、公共空间和活动场地的设计。房子建设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公共空间的匮乏是现在乡村建设的通病。这次试点不仅预留了活动空间,还有一定配比的读书室、公共文娱设施,只有让文化与情感深入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是真正成功的设计。

  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不是简单地来自一套房子,而是来自于产业兴旺、文化自信和社会和谐全方位,而这些恰恰是以往最易被忽视的,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现状,让村民从我们的设计里感受到更多的来自设计的温度。文化自信和本土设计既要坚守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基因,更要勇于创新,满足农民现代生活服务需求,满足面向未来乡村全面发展的功能设计和环境营造。

  赵院长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求真的研究态度,灵活务实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城镇院带给他的烙印与财富——科学审慎、务实求真、开放求新。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