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勘察设计>>人物风采>>

华黎:建筑之美应该存在于寂静当中

简介:200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之后在美国两家建筑事务所工作过的华黎,信心满满地回到北京,和朋友一起合伙创办了普筑建筑事务所,希望能将多年来学到的建筑知识用在中国的土地上。但是结果却并不如意,他接手了一些包括城市设计规划和研究在内的大尺度项目,但最终这些项目要么无法实现,要么实现了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建筑设计师华黎

 
    200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之后在美国两家建筑事务所工作过的华黎,信心满满地回到北京,和朋友一起合伙创办了普筑建筑事务所,希望能将多年来学到的建筑知识用在中国的土地上。但是结果却并不如意,他接手了一些包括城市设计规划和研究在内的大尺度项目,但最终这些项目要么无法实现,要么实现了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华黎感到了强烈的挫败感,于是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从做小工作室开始自己的建筑实践的建筑师,如果一开始就实施一些大型项目,操控力是很不够的。就在周围的朋友都觉得华黎“ 完蛋”了的时候,常梦关爱中心小食堂给了华黎信心,那是 2007、2008 年前后。常梦关爱中心是一个收养了 10 余名智障儿童和孤儿的慈善机构,食堂的建筑面积只有 180 平方米,项目预算非常有限,设计必须采用最经济和易操作的方式。正因如此,这是一个抛弃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只满足使用者最基本需求的建筑。
 
  华黎“水边会所”,注重空间通透性、层次感和流动性。透明使建筑的物质性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外部的水、竹林等自然环境的体验的营造。“这个建筑虽然很小,但对我的意义很大。这是建筑回到自己、回到起点的尝试。”坐在他位于北京草场地的新工作室里,华黎回忆道。
 
  常梦关爱中心食堂之后,华黎又做了几个规模不大但反响很好的项目,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和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与此同时,华黎和原来的合伙人分开,在 2009 年独自创办了 TAO 迹·建筑事务所。
 
  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和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都有着很强的地域特色,这样的项目正是华黎所喜欢的。“我比较感兴趣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设计应该如何去面对不同的场所、气候、建造技术和条件、传统工艺和资源、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
 
  在这两个项目中,华黎都非常重视建筑对所在环境的呼应。学校并不是一所孤零零的学校,而是有庭院、街巷广场、台阶等元素的小型社会,在形态上和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相呼应,而不是粗暴地将原来的城市肌理抹去。具体到建造过程中,华黎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和工艺,如页岩青砖、木材、竹子等,还包括地震后回收的旧砖。
 
  在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建筑师将博物馆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以至于外人几乎无法将这座建筑和村子里的其他建筑区分开来。为了与手工造纸这种传统手工艺相呼应,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木梁柱体系、榫卯连接。内外墙采用当地的杉木,屋顶用竹子,并完全由当地工匠来营建。
 
  华黎喜欢去工地,只要时间和预算允许,他就一直喜欢往工地跑,看到建造过程,从工人那儿学到建造方式。他一直认为,建筑师对于材料和构造的理解,必须要来自于对建造工艺的了解。手工造纸博物馆建造在云南腾冲高黎贡山下新庄村边的田野中,设计的想法是在这个很小的建筑做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因此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个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
 
  他提到威海的“半山取景器”项目:“我们要做一堵石墙,不想做那种由机器切出来的整齐的墙面,而是大小不一、有自然肌理的毛面。直到我去了工地,看到石匠加工的方式,我才意识到我们对石材加工的劳动密集程度是多么估计不足。因为加工过程实在太麻烦了,石匠要把来料切开,每一块大小都要不一样,粉尘四散,花费了很多劳动力。如果来之前在采石场就爆破、劈裂,相对就更符合我们所谓的自然观念。”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