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勘察设计>>设计师>>

方振华

简介: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学习艺术的方振华认识到拥有个人思维的重要性。毕业后,经过一次次对思维极限的挑战,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实现了成为独当一面、有影响力的设计师的最初的梦想。同时,他将跨地域的工作经验和西方思维方法融合于设计领域,形成了个人的独特设计思维理论。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学习艺术的方振华认识到拥有个人思维的重要性。毕业后,经过一次次对思维极限的挑战,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实现了成为独当一面、有影响力的设计师的最初的梦想。同时,他将跨地域的工作经验和西方思维方法融合于设计领域,形成了个人的独特设计思维理论。
 
  十几年前,方振华修正了他的梦想,他不再以工作项目或财富作为目标,而是希望能提升年轻设计师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正在努力。
方振华

  思维是人生的基础
 
  方振华就读的是美国哥伦布艺术及设计学院。因为申请了助学金,他需要每周为学校工作8小时,工作内容包括打扫卫生、整理图书馆资料、到博物馆做导游等。
 
  “图书馆可以查阅很多资料,还有未对外开放的藏书,这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可以与来此寻找资料的不同老师交流,学习他们不停学习和寻找的态度。博物馆的导游工作更是给了我很多启发,除了看到藏画外,最重要的是不停地看,不停地解答,不停地思考。这使我明白了拥有个人思维的重要性。”
 
  方振华说,在美国即使是7岁的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品时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交流和表达。这让他认识到西方文化教育下孩子们思维的无限制。这样的认识成为他的感性设计理念的基础,并一直影响他至今。“从而令我今天在教育上刻意传播拥有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也成为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内讲授‘创意与思维的发展’课程的基础。”
 
  方振华大学三年级便开始在设计公司做兼职,当绘图员兼打杂,毕业后留在这个公司。“我兼职时表现了我的设计能力,得到公司的赏识,所以转正后便升了职。”方振华说。
 
  在美国工作4年后,无意识地用中文和秘书讲话这样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勾起了他回家的念头,找一个吃米饭长大的女孩成家的想法不可抑止,“我想到这里便对自己说,这是我要回家的时候了。”
 
  “最伤感的是最后一天,在空无一物的住所,放在我面前的只有两个行李箱。我流了泪,告诉自己,我8年前从香港来留学就只是带了两件行李,今天回去也就只有两件,没多没少,实际上放在心中的知识则远远多过我能估算的。这一刻的伤感便变成我日后人生路的转折点。”
 
  用感性处理每一个空间
 
  方振华的回归恰逢其时。
 
  他曾这样评价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设计:“那是设计的空白期,本土设计师不成熟,没法独立去处理项目,设计项目也都是由国外公司负责。当时香港是东南亚设计项目的中转站,欧美的设计公司都在香港设分公司,他们培训的本地人才,加上国外学成回来的精英,这个行业慢慢地本土化、专业化。”
 
  一直到今天,香港的设计手法和管理方法都是沿袭欧美。凭借自己在美国的工作经验,方振华顺理成章地走进了香港设计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方振华做了不少成功的项目,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渐渐地他成为香港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并于1993年担任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长。
 
  正如他凭借感觉做出了回香港的决定一样,方振华做设计时,同样注重感觉,而不是追随潮流或受制约于风格。
 
  “设计与潮流或者风格没有关系。做设计时,一提到潮流或者风格,我们往往会停止寻找空间更本质的东西,所以我说这只会限制我们设计。我觉得设计是抽象的过程,设计过程原本就是不可以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的。我的设计不是以潮流或风格作为蓝本,我寻找的是一种体验的感觉,应该靠个人的设计手法作为穿越潮流的工具,令自己站在它的面前。”
上一篇:黄锡璆
下一篇:VINH HABA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