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勘察设计>>人物风采>>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建筑
- 时间:2023-10-26 09:50
- 来源:中国建设报
——对话“双奥设计师”李兴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式正在逐渐转变,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近日,本报围绕城市更新、北京冬奥项目设计等内容,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进行交流。
——编者
□ 王雨泷
自西南向东北俯瞰延庆赛区
城市建设要考量人与自然的尺度
中国建设报:近年来,我国城市正逐渐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您认为当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重在破解哪些问题?
李兴钢:我认为,第一,要厘清存量城市发展中城市片区或特定建筑应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文化内涵问题。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无论是一个城区还是一组建筑,都要寻找特定的生活需求和文化内涵,从而形成城市更新、进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再把它作为一种设计目标,传递给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
第二,要解决好新建与遗存的共存关系问题。既然叫城市更新,除了新建的内容,城市本身一定还拥有一些建筑遗存,对待和处理遗存建筑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此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筑遗存碎片化严重,很多情况下没有形成连续性的城市记忆。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要在城市更新前期合理、有效、巧妙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们需要保存和有效利用遗存建筑,与新建的内容形成一种映衬关系,营造一个既有记忆和乡愁,又能够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城市更新场景。
第三,要处理好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成为国家战略。我们需要学习、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使城市更新工作能够成为国家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实践。
中国建设报: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工程环境失序、生态环境失衡、文化环境失和的问题与挑战,在您看来,应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交互关系?
李兴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就是创造、达到建筑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成就的状态和境界。我认为要以系统化思维,从工程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三个方向,处理建筑与环境的交互关系。
工程环境方面,主要是把握好公共建筑设计活动中技术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应将建筑的设计建造与各种工程原理、技术场景进行充分、深度的优化迭代和空间耦合,以工程技术的客观理性约束主观随意的建筑形式追求,促进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实现建筑与工程环境交互关系的有序状态,从而构建性能化、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生态环境方面,要解决好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场馆设计建设中建筑与山林的关系问题。倡导建筑设计活动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要素作为关键影响因子介入建筑和场馆的设计建造流程并有机契合,促进建筑与山林共生,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平衡状态,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建设路径。
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处理好存量更新进化背景下新构与遗存的关系问题。基于文化要素对生活场景的驱动作用,将遗存保护利用与更新活化需求高度结合,促进新构与遗存相生,新生于旧、旧生于新——新物因为旧物而获得根基、旧物因为新物而焕发生机,实现建筑与文化环境交互关系的融合,从而构建建筑人居环境中留住“记忆和乡愁”的文明传承与文化延续路径。
北京冬奥展现文化魅力与科技创新
中国建设报: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规划和工程设计工作中,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赛区建设运用了哪些科技化、数字化手段?
李兴钢: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北京市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海坨山区域,这里山高林密、谷地幽深、地形复杂、生态良好而脆弱。而在这个建设用地极为狭促的区域内,要集中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以及大量配套设施,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
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是冬奥会中难度最高、最受国际瞩目的两个竞赛项目。但在我国起步晚、基础弱,因其“高端定制特征”,场馆建设被国外技术和话语权垄断、国内完全空白。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我们提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赛区规划和场馆设计理念,创新性地采用了“以设计带需求、以场馆带规划、以科研带工程”的工作模式。研发了超长三维异形曲面赛道高精度生成与一体化成型、赛道地形气候保护系统、顺形势弱介入可逆式高山场馆、覆土大空间近零碳场馆、山地原生树木评估与保护移栽、超千米海拔落差生态保护与修复、基于自然环境信息模型的场馆数字化设计建造、基于多场景转换的“BIM+”信息协同等国际领先技术,建成了被国际认证为世界最好的滑行中心(雪游龙)、世界领先的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和最具生态特色的冬奥赛区,高质量、超预期建设完成延庆赛区及其场馆群,在超大尺度山地场馆中实现了可持续理念的工程化。
场地踏勘过程中,我们在延庆冬奥村的场地中部发现了上世纪的小庄户村遗址。设计团队采用轻干预可逆式保护展示山地历史遗存的设计技术,使得修缮保存的小庄户村遗址公园成为冬奥村的核心公共空间,成为这个“冬奥山村”独特的文脉家园,借助冬奥会的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中国建设报:实现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是奥运会的愿景,在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方面,您认为如何将北京冬奥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打造永不落幕的北京冬奥会?
李兴钢:首先,我们在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前期就要思考冬奥遗产的长效利用问题,按照赛后长期运营的思路去规划和设计整个赛区及场馆,冬奥会比赛只是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但短暂而临时的特殊运行状态,冬奥会闭幕后,赛区就可以及时、高效地转换为赛后的长期运营管理模式。
其次,在具体的场馆设计方面,我们为场馆的空间、结构、机电系统、消防安全等方面预留更多的升级改造空间,保证后期运营管理拥有弹性转换的足够可能性,打造可改造利用、发展跃升的冬奥赛区。
最后,我认为还要在赛后的运营工作中充分策划、设计、挖掘奥林匹克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除继续举办国际及国内重大赛事外,以大众体验、冰雪运动和四季休闲旅游活动为中心,增加冰雪产业、山地运动、休闲旅游设施,实现四季运营,像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那样,实现奥运场馆遗产的长期良好运营,服务大众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促进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建设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您认为中国建筑走向世界舞台要具备哪些条件?
李兴钢:中国人自古就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认为中国建筑走向世界舞台需要具备如下三个层次的条件:第一,理念层面要与世界同步,达成国际共识,如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双碳”战略等;第二,能力层要提高自我要求,不断提升能力,在基础建设、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等方面努力赶超世界水平;第三,文化层面要保持高度和开放的文化自信,打造中国建筑的文化品牌,让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被世界了解和理解、认可并尊重。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