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勘察设计>>人物风采>>
海绵城市建设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 时间:2023-12-28 12:27
- 来源:中国建设报
刘寒寒
高级工程师,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协会秘书长、苏州创合联市政设计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中国建设智库”专家、苏州市勘察设计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研究、排水工程设计咨询、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先后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项、市级3项,主持市级及以上课题4项,出版论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篇、授权专利10余项,参与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5册,主持完成市政给排水设计咨询、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尾水湿地设计咨询、海绵城市设计等项目70余项,获得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城镇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苏州市科学进步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江苏省和苏州市优秀勘察设计、优秀示范项目10余项。
海绵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发展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海绵城市的提出不但改变了“九龙治水”的局面,也开启了“跨学科、跨部门”治水的新途径。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历经十年发展,从当初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的专项举措,到现在成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必要举措、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绵城市的理念升级、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及产业发展等也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内容。
回顾十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历程,我们始终以雨水问题为导向,建立全方位的协同推进机制,以基于自然的理念,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进行系统谋划,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方法和标准体系,构建“绿、灰、蓝”结合的城市排水防涝、径流污染控制体系,通过耦合绿色“微排水系统”、灰色“小排水系统”和蓝色“大排水系统”实现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的韧性、提升城市水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落实长效工作机制。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为本、安全为重、因地制宜、规划引领、统筹建设”的原则,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压实各级人民政府海绵城市建设主体责任,建立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分工协同的工作机制,避免将海绵城市建设简单交给单一部门牵头包办。目前,全国20多个城市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立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有法可依。苏州2020年印发《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内嵌式”管理模式和“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市、区、镇三级推进机制,借助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管控,在细化管理内容、量化管理对象、规范管理行为、优化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上作约束,可借助于专业部门、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不断完善现有体制、机制、制度,严格把好项目建设关口。
精准化制定实施路径。海绵城市建设要继续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目标导引和问题导向的双驱动建设思路贯穿全径流管控系统。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结合近十年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更加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下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山水格局、生态基底、人居环境等,重视自然—社会的多尺度多过程的协调,牢固树立“全域”和“系统化”的思想,着眼于流域区域整体谋划,立足于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同时坚定不移地把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采用“+海绵”思维,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内涝防治、韧性城市建设、绿—灰雨水设施建设、碳减排有机结合,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合理的“绿、灰、蓝”融合城市雨水体系,构建以生态安全为重的“多点分散、网络串联、蓝网绿廊”综合海绵体系,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产业带动行业高水平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为我国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未来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虽引起了相关专业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极大热忱和重视,但与给水、水利等传统领域相比,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等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存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不足、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技术产品推广困难、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缓慢等问题,须找出更高效、经济、低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发展的产业模式,让经济发展反哺城市建设。各省市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发布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或建立社会性组织推动海绵城市长远发展。苏州市立足绿色产业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号召涵盖规划设计、咨询、生产、施工、监理等全行业单位先后组建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苏州市海绵城市研究院,建立海绵城市产业联盟、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协会,力争实现在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三个统一”上重点突破,发展壮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产业。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市场需求,建立产业链协同配套,鼓励企业向“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转型,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建立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评选年度示范项目、建立新技术推广目录、开展海绵城市宣传推广等活动,先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系列导则和指南,鼓励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动钢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不断加强海绵设施结构、填料组合、植物配置、排水类型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监督管理行业精准化开展高水平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精细化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水平和做好运行维护确保建设成效。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到现阶段,已然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多的是从生态城市的角度,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高品质生活基底、多角度保护自然生态、创新引领绿色生态产业升级,营造宜居韧性美丽之城。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