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勘察设计>>设计师>>

黄锡璆(2)


 
  诚然,功能和造型之间的关系,完善解决功能是前提,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我们的建筑造型如何能够符合建筑本身的定义或符合建筑本身的性格,使其既不夸张又不过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对医院建筑的造型,空间组合,色彩要求越来越高,“但我总觉得医院里面的设计首先要把功能解决好,把室内外的空间组合,绿化、园林景观都要配合好,所以新时期的医疗设施的建设对我们建筑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现在是多元化发展,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对医疗建筑来讲,我主张还是功能性强,我们利用有限的钱,首先要将功能做好,做的牢靠,不要只注重外观,我不反对年轻的建筑师有创意,但是内部细节一定要注意。”
 
  人本之妙
 
  纵观国内外众多医院的建设,很少有一次性建成的,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医院不论大小,多数是从小到大,分期扩建,逐步成长而形成规模的。究其原因,这是医院固有的内在特性所造成的。影响医院的改扩建,促进其不断更新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包括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包括医院和医疗技术装备的发展,还包括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涉入和互涉,以及人文方面,如人类对自身卫生健康医疗方面增长的需求和对医疗环境以人为本的追求等。
 
  对此,黄锡璆说:“由以上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将医院一次性建成都是不现实的。如果将医院规划比喻为一座小城镇的规划,那么,城市规划中的弹性规划理论在医院规划建设中也同样适用,因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医院的扩展和变化将是永恒的。对医院做出过于刚性的规划将会制约并限制医院的发展且不符合医院的特性。”
 
  同时,为了实现医院的现代化,满足医院不断拓展更新的功能要求,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许多学者展开研究并绘制了医院建筑形态发展的轨迹图,力图通过回顾,追踪医院近现代发展的轨迹,寻找发展的规律,为未来探索追求比较合理的路径。综合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AP-HP研究中心,荷兰近代医院形态发展和英国医院形态发展(1945年至20世纪90年代)的路径来看,为了适应医院建筑不断更新拓展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局限在单体建筑范畴内,更不能就事论事,见缝插针式地进行医院改扩建。项目无论大小都需要从整体出发,从院区总体规划入手,才能得出比较理想的效果。黄锡璆这样认为。
 
  从国外专家的归纳分析看,大部分研究趋向于采用半集中式而不是过度分散式或过度集中的模式,从而可以争取到较短的流线。为营造较好的医疗环境创造条件,设计者还必须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和发展端,这在许多研究中都予以强调,这些分析至少也提供了启发,可以参考借鉴。
 
  巧妙结合
 
  黄锡璆有很多将功能与人性巧妙结合,并彰显医疗建筑设计内涵的案例,在天津举办的医疗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黄锡璆所分享的项目值得研究与思考。以301解放军总医院为例,这是一个在原地扩建的案例,该医院院区需要保留原院区中轴绿带,通过兴建部分周转房分期拆除原多层外科楼,内科楼及肿瘤楼,兴建较大规模医疗建筑。院区内建700米长地下管廊,通道贯通人流,物流和管网,病区采用错位分层的形式争取好朝向,实现医患分区分流,建筑造型以中轴对称体现军队医院严谨的风格。
 
  北京协和医院北区,该区建筑面积226000平方米,地上11层,地下3层,床位870床,手术室45间,东边紧邻东单,日平均门诊8000人次。医院的建设在原院区外征地建设,要求与原院区和西区高干病区组合,三部分以城市街区道路及胡同相隔,该区用地窄小,空间高度受限,但建设规模大,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要求容纳大体量与较多的功能内容,建设用地外围出入口面临城市繁忙的交通干线,建设用地有一栋多功能楼(包括办公,会议,特需门诊,食堂等)占据中部需要保留,220000平方米的建筑以一条主街贯穿将不同科室部门有机组合成一体,并以空中连廊和地道,西区新建部分及南侧原有部分相互衔接。
 
  同样是一个在原地扩建的江苏扬州苏北人民医院项目,该院为百年老院,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1层,床位1100床,1953年有过一次较大规模建设,上世纪90年代进行过较大规模改造,因为用地限制只能在原院区内分四期逐步完成。经过多次研讨,改建工程从原中心绿地建门诊开始,再分步建医技楼,东病房楼,西病房楼和中病房楼。建设分三期,设计分四期,但规划是一次完成的,以整体概念控制各期规划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上一篇:袁 野
下一篇:方振华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