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勘察设计>>设计师>>
袁 野
- 时间:2013-11-08 16:12
- 来源:中华建筑报
简介:袁野,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部)A6建筑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2001年获得王嘉廉现代中国建筑奖,2007年获得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国际竞赛第一名,并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该公园于2009年建成开放,成为唐山市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纪念性人文景观之一。
袁野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青海玉树杂多县文化中心
袁野,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部)A6建筑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2001年获得王嘉廉现代中国建筑奖,2007年获得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国际竞赛第一名,并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该公园于2009年建成开放,成为唐山市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纪念性人文景观之一。
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人都会对结尾一段长镜头记忆深刻: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巨大纪念墙下,一位老者久久凝视铭刻着罹难亲人名字的碑,然后,缓缓离去。
当地人把这面长达300米的墙叫做“哭墙”,上面镌刻了24万罹难同胞的名字。冯小刚曾直言:“中国对死去的人们不够尊重,帝王将相的墓都能留下来,但是哪个诗人的墓能够留下来?有也不多,更不要说老百姓了。”而这是中国第一次给老百姓修这样大规模的纪念场所,它的设计者叫袁野。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谈及2007年从来自17个国家的276套方案中被选为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实施方案,袁野用“太幸运了”四个字来形容。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设计如此规模的工程,而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也让袁野真切感受到了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普通人,为活着的人提供一个集体凭吊的场所。最初接到竞赛题目的时候,袁野的第一反应就是,所有人的名字必须出现。“它不是一座崇高的建筑,更强调了一种普世的观念。在构思的2个多月时间里,我脑中涌现了很多想法,也翻阅了很多关于唐山的资料。我一直在想,如何用一种充满力量的方式来表达它,它一定是非常简洁的,任何人都能一下子读懂,而且一定要直指人心。在马上要投标的时候,我决定还是回归到最朴素的方式——纪念墙。”
墙是建筑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本设计中的关键。从入口到废墟的通长纪念墙,强化了纪念之路的主题,墙体将西侧的巨大水面和东侧的树阵分开,并通过一系列缝隙连通。“我们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并没有生硬地加入设计元素破坏整个基地,而是顺应了基地的潜质,将其挖掘出来。”
其实在方案最初,纪念墙的材料选用的是玻璃。袁野认为,石材的墙体过于普通,而且他曾认真研究过很多经典的石材纪念墙的设计,包括林璎设计的美国越战纪念碑,觉得难以超越,尤其是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完美无缺。“如果是玻璃纪念墙就不一样了,玻璃具有通透和反光的特性,它所体现出来的丰富性是石材不能比拟的。我们设计了平行的两道玻璃墙,之间留出3米的通道,人可以在玻璃墙之间穿行。这样,刻满名字的纪念墙两侧的水面和树林与参观的人都会由于光的存在而叠合成动态的影像,所有的景致都浓缩在墙上。这会产生一种生者、死者及天空和大地的共鸣。”
但在设计深化的过程中,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很多人都对玻璃纪念墙产生质疑,质疑主要集中在坚固性和维护成本上,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纪念性理解的差异。大家认为玻璃是通透的、脆弱的,不适合用来表达庄重感和纪念性。在认真考虑这些意见之后,袁野最终决定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换成抛光的黑色花岗岩。“放弃与抉择是一个相当煎熬的过程,那段时间我几乎做梦都在挣扎。但毕竟,这是为24万死难者和更多要纪念他们的活着的人设计的纪念碑,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
袁野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青海玉树杂多县文化中心
袁野,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部)A6建筑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2001年获得王嘉廉现代中国建筑奖,2007年获得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国际竞赛第一名,并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该公园于2009年建成开放,成为唐山市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纪念性人文景观之一。
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人都会对结尾一段长镜头记忆深刻: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巨大纪念墙下,一位老者久久凝视铭刻着罹难亲人名字的碑,然后,缓缓离去。
当地人把这面长达300米的墙叫做“哭墙”,上面镌刻了24万罹难同胞的名字。冯小刚曾直言:“中国对死去的人们不够尊重,帝王将相的墓都能留下来,但是哪个诗人的墓能够留下来?有也不多,更不要说老百姓了。”而这是中国第一次给老百姓修这样大规模的纪念场所,它的设计者叫袁野。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谈及2007年从来自17个国家的276套方案中被选为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实施方案,袁野用“太幸运了”四个字来形容。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设计如此规模的工程,而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也让袁野真切感受到了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普通人,为活着的人提供一个集体凭吊的场所。最初接到竞赛题目的时候,袁野的第一反应就是,所有人的名字必须出现。“它不是一座崇高的建筑,更强调了一种普世的观念。在构思的2个多月时间里,我脑中涌现了很多想法,也翻阅了很多关于唐山的资料。我一直在想,如何用一种充满力量的方式来表达它,它一定是非常简洁的,任何人都能一下子读懂,而且一定要直指人心。在马上要投标的时候,我决定还是回归到最朴素的方式——纪念墙。”
墙是建筑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本设计中的关键。从入口到废墟的通长纪念墙,强化了纪念之路的主题,墙体将西侧的巨大水面和东侧的树阵分开,并通过一系列缝隙连通。“我们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并没有生硬地加入设计元素破坏整个基地,而是顺应了基地的潜质,将其挖掘出来。”
其实在方案最初,纪念墙的材料选用的是玻璃。袁野认为,石材的墙体过于普通,而且他曾认真研究过很多经典的石材纪念墙的设计,包括林璎设计的美国越战纪念碑,觉得难以超越,尤其是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完美无缺。“如果是玻璃纪念墙就不一样了,玻璃具有通透和反光的特性,它所体现出来的丰富性是石材不能比拟的。我们设计了平行的两道玻璃墙,之间留出3米的通道,人可以在玻璃墙之间穿行。这样,刻满名字的纪念墙两侧的水面和树林与参观的人都会由于光的存在而叠合成动态的影像,所有的景致都浓缩在墙上。这会产生一种生者、死者及天空和大地的共鸣。”
但在设计深化的过程中,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很多人都对玻璃纪念墙产生质疑,质疑主要集中在坚固性和维护成本上,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纪念性理解的差异。大家认为玻璃是通透的、脆弱的,不适合用来表达庄重感和纪念性。在认真考虑这些意见之后,袁野最终决定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换成抛光的黑色花岗岩。“放弃与抉择是一个相当煎熬的过程,那段时间我几乎做梦都在挣扎。但毕竟,这是为24万死难者和更多要纪念他们的活着的人设计的纪念碑,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