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勘察设计>>设计师>>
袁 野(3)
- 时间:2013-11-08 16:12
- 来源:中华建筑报
方案将开裂的泰山石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寓意东西方文化、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及生活之间的断裂、碰撞和融合。青铜器承载着山东悠久的历史,让人联想到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周礼文化。整个建筑的外表面覆以青铜,随时间流逝,不断氧化的青铜外表会呈现出一种沧桑感,从而使美术馆具有一种深沉的气质。美术馆置于方形的水中,水包围着巨石,并由裂开的口部渗入内部——这种水石交融的意象反映了美术自身所具备的元素特征,也体现了山东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符号,只不过以抽象化的手段来表达。
将每个建筑
当成一座微型城市来设计
“建筑应像花儿一样自由”,这是袁野在博客中的一句话。花儿确实是自由的,它依据自己的需要生长,无保留地迎接阳光和雨露,尽情展现它的灿烂。花儿也是开放的,它的开放并没有牺牲自己的独特性。建筑应当这样,城市也应该这样。不应因为少数人的不安全感和不负责任而人为设限,牺牲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城市的文明最终体现在对待自由的态度。
“我知道,这太理想化了,但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城市现在形成了无数堡垒,每一个空间都只对少数人开放,就像外人禁止入内一样,人的自由行动的意愿受到极大压制。我想从一个小区直接进入另一个小区,这在当代中国,经常是不可能的。包括现在很多学校和幼儿园的设计,也很少考虑到孩子在其中的自由活动和交流。”
袁野倾向于将每个建筑当成一座微型城市来设计,希望室内、室外呈现一种模糊的状态,人们可以自由穿梭其中。在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的设计中,一个圆形的下沉公共活动广场和辅助建筑组成了学校的核心区域,所有建筑围绕这个核心区域放射性展开,音乐、舞蹈、美术、图书室容纳其中,以此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全面发展。
核心区域提供了一个圆形的公共活动的平台广场,广场中央是一棵大树,既能在视觉上丰富学校的景观层次,又是一种精神寄托,承载着儿童幼时的梦想。课余时间,孩子们在广场中休息、表演、嬉戏,获得轻松愉悦的成长体验。这一设计思路来源于路易·康对于学校本源的描述:“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对事物的理解,他并不明白他是个教师,他们也不明白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在思想交流中做出反应,明白这个人的出现有多好。他们愿意让他们的儿子们也来听这个人讲话。很快空间形成了,这就是最初的学校。”
袁野说:“路易·康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一位建筑师,其设计的萨尔克医学研究所和金贝尔美术馆剔除了一切庸俗的东西,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简洁、纯净和精神力量。从中我的确感受到一种路易·康所说的静谧与光明的存在,这两个作品是我的坐标,我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设计出这样的建筑。”
(责任编辑:米糊)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