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勘察设计>>新闻报道>>

设计赋能 文创添彩——重庆通过“三师”助力老旧小区改造走笔

  本报记者 陈 斌

  

  改造后的南坪正街片区

  为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庆市大力推进“三师”进社区行动,积极发挥设计引领作用,引导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进社区开展服务,改造老旧建筑,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巧用艺术设计,丰富老旧小区文化,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冶金四村的“社区传声筒”

  在城市建设进入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老旧小区为空间载体,通过艺术美化、美育活动来实现社区的微更新,促进居民的交流?

  最近,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冶金四村社区的居民们,突然发现身边出现了一些艺术作品:爬满青苔的堡坎装上了一根根彩色的管道,小公园的大门画上了行星和宇航员的图像……这些都是出自四川美术学院的设计师之手,其中有不少还是和居民一起完成的。

  冶金四村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属十八冶职工家属区,现有常住居民500多户,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近些年,虽然小区的环境逐渐改善了,但整体还是有些灰暗,感觉缺少丰富的文化色彩。”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邓文竹告诉记者。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师进行了精准施策。记者看到,在冶金四村社区8栋9栋之间有一片小广场,其中有分别利用一片堡坎和几座大树花台设计而成的名为《社区传声筒》的美术作品。

  据参与作品设计的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师邱孟柏介绍,“这里作为背景的堡坎,颜色比较暗,我们用一些色彩艳丽的管子进行装饰。管子是中空的,孩子和老人可以在管子的两头说话交流,空间变得很有趣味。”

  “我们这里是老旧小区,设计师在我们经常走过的地方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让环境看起来更漂亮,小区也更有文化味了。”居民王阿姨说。

  打造熟悉的“长江村记忆”

  南岸区长江村是一个老旧小区,环境卫生差、生活配套设施缺乏。近年来,长江村老旧小区通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增设健身器材等,改善了小区的居住条件。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松是长江村老旧小区改造的规划设计师。长江村小区是重庆长江电工厂以前的一个职工居住小区,王松为了让居民找回原来熟悉的生活记忆,留住长江村的文化底蕴,特意选用了长江电工厂生产中报废的齿轮和零件,结合居民在长江村小区生活中废弃的旧童车等零件,进行艺术组装,形成名为《长江村记忆》的小区装置雕塑。工业元素与生活元素相融合、废物利用,用艺术装置来展现长江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唤醒居民心底温暖的记忆。

  同时,他们还用报废的工业零件组合成艺术装置“时光轴轮”主题墙面,点缀特色社区公共空间。轴轮冰冷,回忆温暖,这些轴轮穿越时空,为居民留住曾经的温暖。长江村小区居民李大伯动情地说:“我和邻居以前都是长江电工厂的职工,设计师通过细节的设计与营造,让我们找回了以前的生产生活记忆,我们对小区更有归属感了。”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王天祥建议,在城市更新时,把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老旧小区改造中,通过艺术激活空间,进而激活社群,产生社区独有的精神文化。

  老片区变身新“网红地”

  绿皮火车、搪瓷杯、露天电影……曾经冷清的老街区,在社区规划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变得烟火气十足,充满了岁月感和文化味。

  南岸区南坪正街片区房屋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变迁,该片区面临建筑老旧、功能结构衰退等问题,失去了往日生机与活力,原来的住户纷纷搬离。

  2020年11月,南坪正街片区改造启动。王松带领的社区规划设计师团队进驻后,除了在进行改造方案设计时,着重消除安全隐患、补齐设施短板、改善居住环境,以解决老旧小区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外,还将原有小区文化与生活元素相融合,用艺术来纪录并展现群众生活,将社区生活融入艺术文创画作中,发挥文创在社区文化营造中的作用。为传承社区文化,特别增添了具有历史印记的25处文化休闲景观设施和9处文创商业设施。

  改造突显老建筑风貌、街巷肌理和社区文化,对临街商铺以现代设计呈现上世纪80年代风格,同时还运用绿皮火车、收录机、磁带等时代生活元素,通过创意设计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改造后的老街巷成了网红之地,前来打卡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曾经搬走的老居民又主动搬了回来,“旧街”重新焕发了活力。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港湾,希望通过“三师”进社区行动,更好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以跨学科合作为指导,通过构造共同价值、共同记忆,在社区和群众中产生文化共鸣,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